比利林恩与卢十四

卢十四:一部120帧电影拷贝是不是可以拆成五部24帧电影拷贝!这五部拷贝没有一帧相同,但又都是同一部电影,对不对!看不同的拷贝会不会感受不一样,评分有区别!

https://www.douban.com/people/sharplhl/status/1915908288/

卢老师给我起了个引子,顺手给 GEB 第六章做个读书笔记与随想。

1 信息抽取

想象一下,双手交叉,再松开。这就是拆成五部电影的基本原理了。 在这里我很自然地使用比喻,将插值解构的原理与双手交叉的具象化动作做了一个同构处理。 如果要理解这两者,需要理解这种同一性,将相异的部分剥除。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豆瓣FM便提供了同样一份音频的不同采样率的输出。 我来做一个假设:信息是一种高于表现层次的概念实体,它可以生成不同的方言,而人类要想识别信息,必须做生成的逆操作。

2 异常同构

我们知道,电影在操作系统里面可以以 .mpg 之类的形式保存,在具体一些,那不过是遵循一种特定编码方式的数据,即比特流。 插值解构后的五部电影必然是从头到尾的不一样了,尽管我们可以找出很多一样的地方,但是不一样就是出现在了到处。 电影文件的比特流每帧经过解构后结构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假设没有静止画面),但是包含的表现型结构(整部电影)是一样的。 可以这么做个类比:每个人DNA都是不一样的,生成的每个个体也都不一样,但都生而为人,不为鸡鸭狗鹅。

3 信息抽取

1)电影不在放映机里面 2)电影由帧组成 3)放映机能逐个放映帧 4)可以在另一台放映机上播放电影 5)放映机放映帧的速率有差异 6)电影的精确程度在慢速放映的过程中丢失了 7)电影可以与放映机相互分离

我们对于抽取出的任何一个信息的碎片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偏差。 只有将信息的碎片聚合在一起,还原出信息的全貌,我们才能进行后续的理解。 这种渐进的,线性的重建过程,是否就是信息的抽取过程?(我也不清楚)

4 理解环境

我没能看到 4k,只是作为无业游民在三线小城市的电影院里面陪老婆看完了这部电影。 尽管我缺失了震撼的观感体验,但是对于理解故事本身没有造成任何困难。 我所看不到的细节,假设没有有意义的信息隐藏在里面,那大可当作噪点来处理。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观点:4k 电影即使以失真的形式播放,只要基本结构没有遭到破坏,故事本身仍然有一种“强制性的内在逻辑”。 另外一种人也许会认为:4k 电影离开了能播放 4k 电影的放映机就没有意义了。 这里不做对错判断,只做简单总结:

1)信息强依赖解读的环境 2)足够的智能便可以解读信息

5 消息层次

我把看不了 4k 电影理解为部分脱离了解读环境。 退而广之,假设有一条消息完全地脱离了解读环境。 解读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很难但不一定做不到)。 解读的前提是我们能有一种解码的机制。 而正确认知解码的机制就是这件难事的核心。 罗赛塔石碑的解读就是在通过不断构建可能的解读环境,进而释读出整个语义结构,从而读懂内容。

6 固有意义与确定性

人类的个体活动可以理解为脑部对特定触发产生的反应。 电影提供的观感体验正是不同个体给出的反应的集合。 友邻们通过广播和影评(文字)在彼此之间进行通讯。 我们猜想:对电影释读的机制,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完全抛开已经看过导致的关注点不同,其它个体的认知影响等等所有的干扰因素,我们也无法完全预知人类的认知。

貌似再往下扯就得去论证宇宙是否是确定已知可预测的了,不如来看下阿基里斯和乌龟后面是怎么谈笑风生好了~

EOF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大句哥哥烧以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2068561/